问题 | 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中止 |
释义 | 间接故意有没有犯罪中止 间接故意犯罪其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是明知其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是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此,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 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 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知道,犯罪中止是在实施犯罪之前,自动放弃犯罪的行为,然而对于间接故意犯罪来说,明知是犯罪,却以放任不管使犯罪发生的犯罪行为。因此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中止。间接故意是犯罪已经发生才能称为间接故意犯罪。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想要找律师咨询的话,请咨询法律咨询网的专业律师,他们会为您解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