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明确行政指导性案例应具备哪些条件 |
释义 | 律师解答:案例在成为指导性案例,必须经过一个筛选程序,指导性案例的筛选应当从法律原则、法律适用、法律解释、普遍性等方面综合选定。我国选定指导性案件时,应以此为基本衡量标准。 相关法律知识: 1、有需要进行法律解释的内容。 法律的文字与含义清晰的,则无需进行法律解释,而没有法律解释的案件通常缺乏指导性。需要解释的问题可能源于法律文字含混不清,或者文字与立法意图不合,或者拟适用的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或者法律缺乏对特定问题的规定等。当然,没有法律解释的案件可能因为具备其他条件,从而具备一定意义,但具有解释的内容是最重要的条件。 2、解释合乎法律本意 除对案件中法律问题的解释有所创新外,法律解释必须符合乎立法的本意,不违背法律原则,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对法律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有的裁判虽有法律解释的内容,但如果不符合法律的本意,则不应确认为指导性案例。有的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新颖,法院的裁判也有新意,但如果裁判者的解释背离通常的理解,或者说裁判者未能恰当解释,亦不应作为指导性案例。 3、法律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的法律问题可能会在其他案件中重复出现,但有的问题可能在几十年中才出现一次,不论从需要方面来讲,还是从效益方面来看,法律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案件更有可能成为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在行政审判的普遍性问题上应当发挥得更为充分,其包括对我国各地区行政诉讼和行政执法的普遍适用性。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又不均衡,即使作为同类型案件,裁判出现“淮南为桔、淮北为枳”的现象也曾屡屡发生。行政指导性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衡平性。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