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谱牒 |
释义 | 中国古代记述宗姓氏族源流与世系的文献。古代社会,重宗法血统与门第身份,各宗族多以谱牒方式记载各自的源流、世系、本宗成员及土地、宗庙、族规家法等。《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魏晋南北朝讲求门第出身,选任官吏及缔结婚姻必稽谱牒。《隋书·经籍志》:“自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谱牒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势力的工具。北魏太和中,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事选,名“方司格”。唐太宗时,官方修订《氏族志》。五代以后,官谱渐衰,地方宗族各自修谱,其主旨在联宗收族,区划血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五季之乱,谱牒散失,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问”。明清两朝,民间修谱更为普遍,其名称或为“宗谱”,或为“家乘”,并冠之以宗族姓氏与族居地点,如《馆田李氏宗谱》,《梁津孙氏家乘》。其内容主要包括:宗姓源流、世系、先人事迹、宗族法及田地、房屋、宗庙祠堂的方位图等。清朝司法实践中,地方政府在处理田地、宅屋及租税纠纷时,谱牒作为极其重要的依据。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