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不可抗力因素 |
释义 | 一、什么是不可抗力因素 不可抗力因素通常指的是那些人力所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等。 此外,有些时候,双方也可能将罢工等事件约定为不可抗力因素。这些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可控制性和不可避免性,因此被称为不可抗力。 二、不可抗力的预见性 1.不可抗力的预见性是指合同订立时,当事人无法预见到事件的发生。这种预见不到的偶然性并非完全不能想象,而是由于其发生的概率极小,被当事人忽略不计,排除在正常情况之外。 2.然而,当这种偶然事件真的发生时,它仍然属于不可预见的事件。 在判断不可抗力的预见性时,通常采用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个标准。 1.客观标准是指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到的事件; 2.而主观标准则是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条件,如年龄、知识水平、职业状况等因素来判断合同当事人是否应该预见到。 ![]() 三、不可抗力的客观性 不可抗力的客观性是指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债务人不可控制的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债务人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也不能阻止它的发生。 如果债务人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克服事件的发生,则必须尽力去做,否则将不足以免除其债务。 例如,如果一个企业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无法履行合同,因为它无法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那么该企业可以主张不可抗力免责。 总之,不可抗力因素是指那些人力所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可控制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法律中,不可抗力的存在可以为合同当事人提供一定的免责依据,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合同条款和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法律网相关律师。 不可抗力因素在生活中时有发生,理解它的定义和特性有助于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如有疑问,欢迎随时在法律网上发起咨询,我们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